4. 學而時習之

bsp-logo_300px

子仁(姓樂,名惠)有一天向王陽明請問,說:「《論語‧學而》有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悅乎!”之句,朱子解釋說:『“學”是要效法先覺的所作所為』真意祗是如此?或者究竟如何?」

王陽明回答說:「所謂“學”是要去除私慾(負面的毛病),以存天理(正面的真誠)。若說效法先覺的所作所為,或者參看古人的訓言等方面去考究,這只是“學”的一部份(學識)而已。如果只是考究學識,可以說是心向外求學,會偏離真正“學”的精神。

“時習之”譬如《禮記‧曲禮》中的“坐如尸,立如齊”一樣的意思。但這不是說要去學如何坐好姿勢?站要如何站好姿勢?應該說是無論坐也好、站也好,主要的意涵是在平常生活中,不管在什麼情形下,都要時時保持正面的心態與正確的觀念,才能去面對當時的情形,又能處理好所發生的事情。所以主要是內心實存的內涵素養,不是顯露在外表的表態現象如何。因此能夠時時保存心態在正面以去除私慾,心存天理,這樣的“時習”內心自然會湧現喜悅。

“悅”猶如《孟子‧告子上》說:“理義之悅我心”一樣,是說人心原來都喜歡天理、情義,好比眼識喜歡看美麗的景色,耳識喜歡聽美好的聲音一樣。但是如果被私慾蒙蔽、或受煩惱所累惑(累倒),那“理義之悅我心”的情景會逐漸淡忘,久而久之,終於消褪無踨。是故時時刻刻去除私慾而存天理,一旦恢復原來的一塵不染的清淨之心,內心充滿無限的喜悅,所謂“悅”就是這個意思。」

子仁看朱子的解釋,不太明白,才來請教王陽明,聽他一番剖析才解開疑問而瞭然於心。

朱子是由學識的領域來考究,所以說要效法先覺的所作所為。王陽明是從內心的內涵去切入,所以說要“去私慾,存天理”。如果依照前者的思考去勵學會偏向外觀所顯露的表相去專心追求。如果依後者的內心方向去用心,是注重在內心實質的真相而務實用功。這是兩者所追求的過程與結果的差別。

現在求學的人,大都偏向於追求學問知識,雖然都知曉道理,但知而不踐行者為數不少。這就是“學”而欠缺實質內涵方面去“時習之”,所以沒有養成時時刻刻去除私慾以存天理的好習慣。因此最後所求而得的是心外所表露的現象(不恆存的一時過眼雲煙的假相),內心的內涵素養即每況愈下,甚至蕩然無存,真是可悲又可嘆!

有一位天生手腳殘障的人,小時候他的父親告訴他,永遠不會有人治好你的腳,除非自己想辦法站起來。

於是他每天學習要站起來。起初他以一般平常人做為目標,但是不久之後,他發現自己永遠也不可能像平常人一樣走路,遂自暴自棄而停止練習站起。

後來他偶然在一本書上看到,「向自我挑戰」的故事,他就決定嘗試用這種觀念來學習。就是用昨天的自己來做進步的目標,想贏過昨天的自己的心態來學習,總是比較容易做到。

因此他要求今天的自己,要比昨天的自己進步。他以這樣的心態觀念來要求自己進步。

果然,他從不能站起來到能慢慢站起來,從能站起來到藉著拐扙走幾步路,從能走幾步路到自己走路去上學,從能上學到把拐扙丟掉,後來甚至能跟大夥兒郊遊、登山。

這位殘障仁兄的成長所給予人們的啟示,不只是「歷盡艱難,鍥而不捨」的精神而已,更重要的是一種正確的學習成長的觀念、心態。學習是一輩子之事,學識的增長,技藝的精進,必須按步就班,循序漸進,且要不斷的「時習之」,成功不是一蹴可及。

留言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