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. 君子豹變

bsp-logo_300px

《易經‧革卦》「君子豹變」之句,是說賢達之君子,有所變革(改換、改革、改進)。如遇事不順時,不叫對方改變,是自己改進,而愈改進愈顯出君子完整的人格,好比豹的斑文蔚然成章,文采華麗而明絢。

平常所見所聞,若認為合理而正確,即認同而投入,如果在投入的期間,有所為難或發生阻礙,既然相信是合理而正確的,即必須排除萬難也要進行不輟。雖然開始認為善的好的,後來發覺不妥或理念偏差(不理想)時,應該回頭,重新再來(不要一成不變的栽下去)。

在人生路上,從所接觸中,或見聞裡,發覺需要變革、改進的事情,或可以遷就而值得學習的地方,因此對此所見所聞的事情,不可輕易放過而加以審慎考量,即能趨向更正確的目標,一直向前邁進,那君子之品德會愈來愈明顯。這就是所謂「豹變」之意。

因此孔子在《易經‧象傳》所言「君子豹變」,是讚美君子不改初志,且能遷善就德,故其品行一如豹的文采華麗,令人讚賞。

常聽世上有一句「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」。這是一句要人負責盡職的訓誡格言,卻被曲解成歹徒作惡時,冠冕堂皇的理由。因此此句「豹變」,也不是給那些偽君子的變節者,做為背叛的藉口。

釋達多太子從四門遊觀,感到人生種種之苦後,就在阿沙茶日(七月一日)之夜,踰城而出,乘白馬,直奔東方藍城外而去,經吠舍離城、彌樓山、盤茶婆山之間,並訪婆羅門苦行者之跋伽婆仙人,他是修苦行以求樂果的人,釋達多太子認為樂仍是苦之因,仍不得究竟而辭去。再去訪外道之三迦葉,优頻羅迦葉,那提迦葉、迦耶迦葉等三人。又無結果而又拜訪阿羅迦籃、鬱陀羅二仙,結果還是不能達成己望。

佛陀尚未悟道成果之前,拜訪過六位先覺修行者,因未能契悟而離開,這並非嫌棄他們的程度低或方法不好,只是未達到他所希求的境界,而再去查訪先覺者,希望找到高深內涵的修行者來指引他,但都未能如意而離開,相信他的內心,從未嫌棄他們,佛陀也並未改變初衷(求道心切),不達目標絕不放棄。

這像我們求學,由國小、國中、高中,而大學再研究所,博士班,在每一階段都有老師指導,一旦修至博士,可以嫌棄每一階段的老師嗎?如果沒有經過每一階段的老師指導,能夠一直上進嗎?一旦得到博士學位的人,可否因國小、國中等的老師的學歷比自己低而輕視他們嗎?或者當時他們曾經指導過自己而生尊敬之心?而不忘師恩?

釋達多太子,曾經「豹變(調整修法)」,宗教(佛教)界才有今日的佛陀。學子也是要經過「豹變」(更上層樓),社會上才有今天的地位。所以「豹變」是指好的正確的方向來詮釋,不能拿來做歹事(背叛)負面的遮雨傘。

留言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