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dusdemia? 一份有意義的工作

ecorner-1024x740-2

我喜歡iPhone但是它們無法救我,或許事實上可以救我的命;我不該那樣說,但還是有點不同」~ Richard Scheller

六月是畢業的季節,許多學子即將告別學生階段,成為社會新鮮人,朝著人生的另一階段邁進。選擇進入業界工作,或是繼續留在學術界做研究,這樣的生涯抉擇,可能你我都曾經困擾過。

下面這段標題為「Developing products that save lives」的影片中,講者是曾任教於美國Stanford大學、從事神經科學研究的Richard Scheller教授。他既是美國國科院院士,也曾是美國的HHMI研究學者。當他面對轉戰業界的機會時,也抓破頭皮思索著業界與學界的去留問題。其實,這樣的問題關係到一個人的人生意義。Richard Scheller教授與聽眾分享他所認識的製藥與生物科技產業,以及他從大學教授「轉型」為企業家的過程。

從影片中的44分15秒起,他以一位最近接受標靶藥物治療而有效地改善病情的銷售員為例,說明一件有意義的工作 (meaningful work)可以激勵他自己以及他所帶領的團隊。他接著說,工作的動力其實正是來自於所從事的產業本身,從事生物製藥科技或許和其他產業有一點不同,於是,他拿起他的iPhone對聽眾半開玩笑地說道,「我喜歡iPhone, 但是它們無法救我,或許事實上可以救我的命;我不該那樣說,但還是有點不同」(45分35秒)。我想,「有意義的工作」,應該是Richard Scheller教授轉換跑道的主要原因之一。相較於回答「業界或是學界」這樣的選擇題,不如反思一份工作對自己的人生意義為何?或許,這樣的思考可以找到一條更寬廣的路。

從一個連人力資源(Human Resource)是什麼都不知道的科學家,成為掌握多項新藥開發的企業關鍵決策者,雖然前後職場上的工作內容有極大的差異,講者總是能夠「在正軌上」(on the right track; 做對的事情),扮演好自己的角色。在轉折的職場經歷背後,充滿了許多why與how。這些答案,或許能夠給那些正在選邊站的人一些參考。

影片來源:美國Stanford大學ecorner 網站。數年來,它邀請過無數的企業經營者 (包括這位幫大家找回老朋友的社群網站創辦人),分享創業、投資等各方面的經驗與心得。

 

圖片來源: 桌面截圖自於 Stanford ecorner

留言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