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聊聊韓語發音019]

19

子音聊完了, 現在開始聊聊母音吧!
#僵化現象: 任何人學外語, 都會有所謂的 “僵化現象”, 也就是受母語影響而不能正確發出外語語音. 在教韓國學生中文時發現, 學生學習發音最大的問題是用發韓語語音的方式, 來發中文語音. 韓國人學中文發音有一個特徵, 就是嘴巴張得不夠大, 下巴不夠低, 更精確的說是舌位太高, 使人聽起來很悶, 所以幾乎要花六個月的時間, 提醒他們盡量張大嘴巴. 那麼以中文為母語者, 在學習韓語時也一樣有僵化現象, 只是情況剛好相反——嘴張得太大, 舌位太低. 習慣加入聲調而使得音準度不夠. 標準音不見得是聖經, 就算是說得不標準, 只要在溝通上沒問題, 其實也無妨, 只是每個人的發音就代表他的文化背景, 既然要學, 就好好把首爾話, 也就是標準音當作目標, 盡可能說得讓人聽得懂.
#母音基本音: 這裡一樣從造字原理開始聊起. 世宗大王在創制韓文的母音, 最初是從三個音開始的, 用 •, ㅡ, ㅣ, 分別代表天, 地, 人, 與中國天地人的三才思想一脈相通. 然後再從這三個基本音發展出其他的母音標示法. 但是其中代表天的那一點, 叫中間點, 在現代韓語中已經消失, 雖然韓文古籍中還可以見到, 但正確發音不詳, 暫且現在讀成아; 地一橫的讀法與中文的“餓”音相近但不相同, 要注意的是發音的位置, 嘴也不能往左右張太大, 聽起來是有點悶悶的; ㅣ的發音也一樣, 雖與中文的數字“一”相近但又不相似. 差異也在嘴不能刻意向左右用力, 張得太大, 雖然一時對單音詞沒有影響, 但未來在讀句子時, 就會令人感覺怪怪地.
#初出字(초출자)與再出字(재출자): 從天地人的三個基本母音, 首先拿中間點和地一橫, 天一豎合併成: ㅗ, ㅏ, ㅜ, ㅓ, 這叫初出字. 這幾個音也是母音中的重要基本音, 一定要先讀正確了, 才有可能正確讀出再出字. 所謂再出字, 是把初出字和中間一點合併出: ㅛ, ㅑ, ㅠ, ㅕ, 這叫作再出字. 至於讀法牽涉到舌位的高低, 稍後再慢慢聊.

留言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