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. 言、行相顧

bsp-logo_300px

子張(孔門弟子)問「行」,(要如何做,諸事才能通順運行)。

所謂「事」,是人所做出來的,人是事的動源。是故要「事事通順」,必定追究自己,是否發自正面正確的「誠於中」的內心良知,即「形於外」所展露的,就是合理正當的言行。到了這個階段,即諸事就自然而然遂行通順了。

對子張發問,孔子回答:

「言忠信,行篤敬,雖蠻貊之邦行矣,言不忠信,行不篤敬,雖州里行乎哉?立,即見其參於前也,在輿,則見其倚於衡也,夫然後行。」子張書諸紳。

孔子回答說:說話要忠誠信實,做事要篤厚敬慎,雖然到了文明落後的國度裡,也是行得通。如果說話不忠誠信實,做事不篤厚敬慎,就在本鄉故里也是行不通。所以這忠信篤敬的觀念,要處處留意,時時不忘。站立時,好像它在眼前,在坐車時,好像它在車上的橫木一樣,這樣頃刻不離於心,才能到處遂行通順了。

子張聽孔子的教誨,就立刻寫在衣帶上面,以備遺忘。

欲將言語表達,或將行為表現的起動是在於心念。所謂起心動念,好像一個開關,只要一按開關,機械就起動而運轉一樣。言行的發起在於心念,所以心念一動,言行就會呈現在外表。一旦呈現在外表的結果,到底是得到榮譽,或者受取羞辱,都在起動言行的初始動向如何而定。所以君子在言行起動的初始的心念,要能審察慎重。

自古以來的人們,雖然不經他人的教誨,卻對於正面正確的正當合理的言行,都能肯定、認知而樂意接受。這是人們具有天賦本能,能分辨是非善惡。只是蒙蔽的深淺不同,而有君子與小人的分別。先覺者深切體悟到人們所具有的本能,只是未被全部啟發出來,或只一小部分的發露。所以聖賢先覺,懇切而鄭重的強調,叮嚀世人,啟發自己的本能良知,要能遵循真理,做好自己,提昇人格,以免沉淪苦海。

謹言慎行,言行一致,是自古以來的明訓。孔子亦云:「言顧行,行顧言,君子胡不慥慥(誠實篤敬)邇!」,有云:「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!」。所以言出必行,不要失信。關於「言」的故事,茲舉一二於下:

從前在濟水的南面,一位商人,有一次船渡濟水時,所坐的船覆沒了。此時剛好有一個漁夫在附近,就搖著船過去救他。船還未到,他就急喊說:

「我是一個富商,如救我,就給你一百兩黃金。」

等到漁夫救他上岸後,他卻只給漁夫十兩,漁夫說:

「剛才你答應救你要給一百兩黃金,現在卻給十兩,未免說不過去吧?」

那商人馬上變了臉,忿怒地說:

「你不過是個打漁的,一天的收入才幾個錢?現在我給你十兩金子,還嫌不夠嗎?」

那漁夫無可奈何,只好很懊惱地離開。

不久,那商人又乘船南下,不幸觸礁,又翻船了。這個漁夫湊巧也在那裡,有人對漁夫說:「怎麼不去救他呢?」漁夫說:

「他就是以前答應給我錢又不給的人啊!」

漁夫說完,便將雙手插在衣抽裡旁觀著。最後,那商人終於沉沒到水裡了。

這是商人,言而無信,因失信而付出相當大的代價。

殷高宗自從即位以來,在三年的時間裡,上朝時竟然不言不語,好像變成啞巴!。文武百官,卿大夫們都很擔憂,以為皇帝患了不語症。

有一天,高宗忽然開口說話了。他說什麼話呢?

「我身為天子,是天下人的言行榜樣,我的父王崩逝,因為怕傷心過度而說出不得體的話,或者說錯了話,因此我要很慎重!所以乾脆不言不語。」身為帝王而能如此慎言,真是難得。

子張問:

「史書上記載,殷高宗登位後,三年之內不開口說話,三年後第一次開口,百姓都很高興,這一段文字倒底可不可靠?」孔子說:

「為什麼不可靠?古代天子崩逝,繼承帝位世子將國政交給宰相,自己守孝三年,所以商湯死後,太甲把政事委託伊尹;武王死後,成王把政事委託周公,都是一樣的道理。

武王消滅了紂王之後,進入了殷都。武王聽說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,便前往拜訪,請教有關殷商滅亡的緣故。長者說:

「大王您想知道的話,請大王在明日中午的時候在這裡等我,我一定如實奉告。」

第二天中午的時候,武王和周公雙雙在約定的地方等候。可是等了一個下午,卻不見長者的身影。武王感到納悶,這麼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,怎麼會爽約呢?若有所思的周公好像恍然大悟地說道:

「我知道啦!這位長者真是一位正人君子,當然了解紂王失敗的原因,但又不忍心在大王面前揭穿有關紂王的敗德。他的爽約,不就暗示了紂王就是『言而無信』嗎?紂王必定是因此而亡國!這不是『說』得很明白嗎?」

武王點點頭,認為周公的猜測很有道理。

這是紂王個人的飛揚拔扈,剛愎自用,失信於民,而民唾棄他,終致殷商滅亡,這是不守誠信的嚴重的後果。

昔日衛靈公與夫人在夜晚促膝談天,忽聞宮外傳來馬車的聲音,車聲到了宮門就停了。不多久,又可聽到車聲漸向宮外而去。衛靈公問夫人說:

「妳知道剛才是誰駕車經過宮門嗎?」夫人答:

「這一定是遽伯玉!」衛靈公又問:

「妳怎麼知道一定是他呢?」夫人答:

「妾曾聽聞,駕馬車經過宮門時,停下來,這是一種禮儀的表示。一位真正的忠臣、孝子,他不僅在大庭廣眾中表現很好,就是在夜深人靜獨處之時,也能表裡如一。遽伯玉是個有仁心、智慧的賢臣,對君王也忠心不二。我相信惟有他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,仍然行禮如儀。」

衛靈公為求證實,趕緊派人去探視,果然是遽伯玉。衛靈公故意隱瞞事實,向夫人戲稱說:

「夫人妳猜錯了,剛才那位不是遽伯玉!」

夫人隨即斟了一杯酒,恭賀君王,衛靈公不解地問:

「夫人為何恭賀寡人呢?」夫人答說:

「妾以前只認為衛國僅有一位賢臣遽伯玉,如今曉得衛國又增加了一位和他一樣的賢臣。我們國家有這麼多賢臣,是國家之福,君王之福啊!」衛靈公面有難色地說:

「夫人說得有道理。」於是把實情告訴了夫人。

遽伯玉可說是一位很守本分的人,因此時刻不忘忠敬。才能在夜晚經過宮門外,起身下車,向宮內遙拜。

言是心之聲,行是念之表。雖然外表裝老實,卻是內心藏虛偽。如《大學》所云:「人之視己,如見其肺肝然。」的一目瞭然,無可隱瞞。是故君子不必裝模作樣。

因此言語不可粗心,行為不可大意,要在出口(言)動作之前,必先深思。設若能說不能行,而有不守誠信,反覆無常,就會讓人有偽君子的反感。而言出必行,務實篤厚,一言九鼎,才能被肯定為人格者。

留言

留言